首頁 李嘉誠一生三論:論謀事·論經商·論做人

16.有膽有智,敢做敢拚

字體:16+-

李嘉誠語:

睿智的重要作用是可以引導人生走向正確成功之路。經商更需要睿智,如此才能保證出手時不失手。

1960年前後,李嘉誠以天才的頭腦,睿智地察覺出,塑膠花也並非久留之地。其實也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凡是裝飾品,日子久了就使人厭倦。美國人更是喜歡新潮流,生產鮮花代替塑膠的日子不會長久。李嘉誠必須為自己手中一億元的龐大資金尋找出路。

一次,李嘉誠獨自驅車在外兜風,突然看到田野的農民正忙於耕作,建築工人正忙於蓋房子。李嘉誠腦袋茅塞頓開,是啊,為什麽不去搞房地產呢?

從50年代起,香港平均每十年便增加一百萬人口,住房問題十分緊張。香港地域狹小,人口密集。四五百萬人擠在區區一千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5000餘人,成為當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使這個素有“東方明珠”稱譽的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珍珠。今天的香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正步入曆史的垃圾堆,社會對房子的需求直線上升。他從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間的有限,經濟發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日趨重要,預見到地價來日必然暴漲,香港地產業極具發展前途。他讚成有人曾指出的“從古至今,以房地產最能保存幣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尺金’的彈丸之地的香港。”

睿智的李嘉誠當機立斷,毅然決定上馬地產業。1958年,他開始涉足地產界,在香港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高的工廠大廈。1960年又在柴灣購地興建另一座工廠大廈。這兩座大廈的麵積共達12萬平方萊尺。這就是說,當香港、九龍和新九龍中心地區地價猛增,私人土地開發者於60年代在荃灣、元朗和大埔開始投資房地產的時候,李嘉誠早巳捷足先登了。

有的人用冒險的辦法,采取“開發”方式投資。所謂“開發”方式,就是買空賣空,僥幸取勝。即是說,你手上隻有10萬元,卻要做100萬元的生意,那不足的90萬元就用地皮或樓宇向銀行抵押,交納利息。這種做法投機性大。好處是可以用小本賺大錢,物業市場猛漲就發大財,你想賺更多的錢就向銀行多借點。拚命搞“開發”投資,就是希望賺更多的錢。猶如“滾雪球”,財源滾滾而來,但做生意決不可能一帆風順,任何商品決不會隻漲不跌。物業市場一旦跌落,狂瀉,或者銀行資金緊縮,“開發”客就毫無招架之力,因為他沒有資本,銀行利息又多,隻能乖乖投降,宣布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