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
我喜歡友善交易,這是我的哲學。我曾告誡公司員工,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
有些生意,無論有多少錢給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也不做。
股市有風險,因為這裏是靠投機賺錢。作為一個企業家,首先是要創造產品,然後才能獲得財富。李嘉誠在股市縱橫馳騁取得不凡的業績後,又逐漸淡出股市。但是,他不是得了利就走人,而是想辦法把從股市上獲得的利益讓出一部分給那些散戶百姓。這個讓利給百姓的行為就是對他手下的一些上市公司進行私有化改革。從1984年起,他先後實行了三次私有化。
這裏所說的“私有化”是一個專門名詞,是指改變原上市公司的公眾性質,使之成為一家私有公司。
根據證券條例的規定,公司上市必須撥出25%以上的股份向公眾發售,即使是一家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質上也是公眾公司。
公司上市、收購公司以及供股集資,都被稱作“進取”,而將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掛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
其實,“淡出”也是一種收購形式,隻不過取消掛牌後的私有公司,不能再從社會集資,也不再具有以小博大、以少控多的優勢。
李嘉誠將長實旗下部分公司實行私有化,是基於以下兩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目前李嘉誠所控的長實係集團夠龐大了,僅以長實,和黃、港燈三家巨型公司的規模而言,已足以獲準浩大的集資計劃。因此,將部分公司私有化,並不影響長實日後的集資擴張。
其次,私有化以後的公司,將重新變為不受公眾股東和證監會製約監督的公司,因而有利於保存商業機密,也不必再像公眾公司那樣向公眾公布財務經營狀況。
當然,要實行私有化,還有一個時機選擇的問題。騎牛上市,借熊退市是許多股票投資者奉行的法則。股價低迷、股價下落時退市,自然大大有利於向小股東收購股票的大股東。道理誰都懂,要真正掌握好時機,並非那麽簡單;而要顯出大度來,避免小股東的怨恨,則更不容易。而李嘉誠在實行私有化時,卻兼顧這兩點,再一次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