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66章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海所以能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成百川之王)
1.論王
王者,不好當,悟道的人不想當,甚至寧可去死。王蒙在《莊子的享受》中寫道:
在《列禦寇》裏,他已載了一則儒生自殺的例子。莊子說:鄭國有個人,名叫緩,在裘氏的地方讀書。過了三年緩就成了儒者,他像河水一般,滋潤著方圓九裏之內的人,恩澤推及父、母、妻三族,並且讓他的弟弟成為墨者。儒者與墨者辯論時,他的父親幫助墨者這邊。十年後,緩自殺了。他的父親夢見他說:“讓你的兒子成為墨者的,是我。為什麽不去看看我的墳墓,上麵種的秋柏已經結果子了。”
這真是一出家庭悲劇。緩自己是儒者(別忘了,儒家是反對自殺的),他培養弟弟成為墨者;後來,父親站在墨者這一邊,使他痛苦不堪,竟至走上自殺的不歸路。這可能是因為儒者重視親情,而緩同時失去了父子之情與兄弟之情,真是情何以堪。緩的父親也確實狠心,連緩的墳墓都不願去憑吊思念一番。由此可知,一家人若是觀念與信仰差異太大,有時可能形成無解之結,讓人深感遺憾。
此外,有些人因為頭腦不清而冤枉至死,也與自殺無異。《莊子·外物》記載:“演門有個雙親過世的人,因為悲傷過度、形容枯槁而被封為官師;鄉入學他哀淒守孝,結果死了一大半人。”這些所謂的鄉人,想借守孝的表現而得到官位,也可算是“壯誌未酬身先死”的某種例證了。本末倒置一至於此,徒然使人長歎。
《莊子·讓王》記載商湯討伐夏桀之後,想把王位讓給卞隨,誰知卞隨覺得那是一種莫大的羞辱,他就為了“自己被誤以為是想當天子的人”而活不下去,居然投河自盡了。接著商湯又想把王位讓給務光,務光的反應同樣激烈,竟“背著石塊自溺於盧水”。至於伯夷與叔齊,在看到周武王取代商朝之後,也不願意苟存性命,逃到首陽山上“不食周粟”而餓死了。這些人的誌趣極為高潔,視別人的推崇無異於侮辱,為了守住清譽而放棄了他們認為混濁不堪的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