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當然不喜歡做窮人,他喜歡的是“富而好禮”的生活。他在落魄時鼓勵自己,也鼓勵弟子們要有操守,貧而不窮。這都是沒辦法的話。人當然是富一點好,聖人是為人造福的人,當然要帶頭先富起來。
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十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
孔子說:如果富貴可以追求到,即使是做一個趕車的人我也願意。如果沒辦法,就做自己喜歡的事。
孔子愛富貴,曾夢想當大官。想做有錢有勢的人,這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理想,這很正常,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當然,人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該放眼更遠。
孔子曾做過魯國的司寇,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長;又曾“攝行相事”,當過宰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孔子做的官已經夠大了,雖然魯國是小國,但小國的大官畢竟是大官。有了這段寶貴的經曆,孔子才能把這些看透,才能說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樣的話,才能棄政從學,從此走上真正的為人之途,尋找真實的自我與快樂。
孔子愛錢,說自己“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價)者也”,等待好買主把自己買去。他周遊列國的主要目的是看有沒有人肯出高價錢把他買去。最終願望落空,孔子兩手空空回國,沒料到一回國時來運轉,反而靠教書、辦學成了個小富,真是樂不可言。
孔子當然不喜歡做窮人,他喜歡的是“富而好禮”的生活。他在落魄時鼓勵自己,也鼓勵弟子們要有操守,貧而不窮。這都是沒辦法的話。人當然是富一點好,聖人是為人造福的人,當然要帶頭先富起來。
孔子當官是為了行道,要富貴與金錢是為了方便傳教。既然官沒得做,大富貴不可求,那他也不能在空想中死去,應另尋生存之道,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