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先後在魯國太廟主持過十八年的祭祀,是一位大祭司。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是為了傳道。孔子歸魯授徒,也是傳道。孔子編定五經,實為中國的《舊約聖經》。
孔子信神,長期做的工作是祭祀、傳道與整理經書。孔子是一位人神中間人,他說“敬鬼神而言之”,又“罕言性與天命”,正因為孔子信神,所以他在敬畏神的同時,強調做人的規範。孔子說“思不出其位”,人就是人,人不可能是神。孔了這種思想其實是對“王道”的否定。因為很多王者認為自己已經是神,可以為所欲為。孔子的“仁”即博愛,但仁不是簡單地人愛人,而是在明白神愛人的前提下人愛人。
做人方麵,孔子是個快樂主義者,這當然源於他對神的感恩,沒有感恩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同時也源於他對人通過道必然獲得拯救的認識。有了這兩點,孔子的一生都是快樂的。關於孔子的快樂主義,本書上卷已詳述。
做事方麵,孔子最推崇中庸之道。
中庸首先是保守的,它是對神、對道的敬畏與追隨。未有我之前,即有天地。這說明一切均已存在,世界絕不從我開始,我僅是神靈偉大創世計劃中的一分子。中庸是敬畏,是保守,同時也是自信。中庸是一種中間狀態,但通過它我們可以溝通一切。
中庸同時也是自由的、進步的。中庸首先讓人認識到人隻能是人,人不可能是神,因此人隻能做好分內的事。
有此界定,我們做人有底,做事有戲,不至於太空、太遠。
中庸是現實的做人做事態度,它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極限。中庸之道讓我們成功與自由。
下麵詳述孔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四大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