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子這句話表明了他灑脫一麵,如果大道不能行,那麽就飄洋過海,另創樂土。同時,孔子又沒有“生活在別處”,他認為人要高於道,如果浮海為樂,那麽就浮海。總之,無論道行與不行,無論人在哪裏,自身的快樂是最重要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
孔子這話意思是:如果大道不能行,我就架一葉扁舟到海上去。
“桴”就是小船。
孔子說“乘桴浮於海”有兩個意思:
一是到海上去玩。
二是飄洋過海,另尋樂土。
聯係上下句,孔子說的應是第二層意思。“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是說如果我的理想在本國得不到實現,我就到異國他鄉去實現。
孔子是魯人,家鄉近海邊。他們山東人經常飄洋過海的非常多,所以孔子說這話相當自然。
魯國天生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孔子海洋般的胸懷。
孔子是海。
孔子的學說是海。
就這樣,孔子把中國人的思維從本土拉到了全世界,所以他的學說日後能在全世界風行。
孔子是宋人之後,宋人是殷人之後,孔子家族是殷朝遺民,孔子是甲骨文的後代。同時,孔子說“吾從周”,他本人也終生信奉周朝文化。
但是,殷周文化都隻是大陸文化、內陸文化,還達不到世界級水平。隻有孔子的出現。給以大陸文化為傳統的中國文化注入了新鮮的海洋文化,完成了一次偉大的轉換。使中國文化成為以大陸文化為主體,以海洋文化為補充的兼容並包的大文化。
殷人重商,周人重農,而孔子重學。這樣就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多元複合的成熟民族。其社會分工更加科學合理,其生民生活更加富有文化之美。
孔子完成了這兩個重要的轉換,為中國人進步做了極大的神聖工作。特別是第一條,孔子把人們的目光從中原拉到海外,這為開闊中國人的眼界與心胸起了良好的指導作用。自那以後,中國人不再拘泥於故土,跑遍全世界搞建設。今天,以東南亞、北美兩大基地為代表的海外華人世界的繁榮,這與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思想有很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