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烈人
孔子是中國人推崇的文化大師,他的智慧像鑽石一樣成為後人最珍愛的寶物。可以講,一座孔廟,乃為國人精神的殿堂。
孔子有《論語》一書。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其意思不用多解,充分體現了孔子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什麽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最通俗的話解釋即為:一個人必須為己為國做大事;或者說,一個人必須用積極的人世態度,去強力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
談到“做大事”這個問題,並非像喝一杯清茶那樣輕鬆,而是需要像研究人生戰術一樣深思。自然,世界上欲成大事者比比皆是,成功者有之,失敗者亦有之。問題出在何處?毫無疑問,出在人本身上!
寫到這裏,我們不禁想,為什麽千百年來國人以孔子為聖人,對其做人之道廣為流傳和運用呢?顯然,孔子在《論語》中教會了人們成大事的各種道理和技巧。
接下來的問題是:孔子在《論語》中有哪些最為精妙的做人之道呢?這一點在本書中都有詳細說明,在此不再重複。但有兩點,卻是想要說一說的。
孔子講“君子坦****,小人常戚戚”。這裏區分了“君子”與“小人”兩類人。君子為人坦**,真心實意,沒有“彎彎繞”,人品如歲寒之鬆柏;而小人則不一樣,他們私欲纏身,為自己的得失精打細算,結果像背負著一座大山一樣活著。更令人厭惡的是:小人的強項是嘀咕人,無論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他們都是如此,而且常三五一夥,四六一堆,把是變為非,把正變為反,一句話,把純正透明的人際關係攪成了一潭泥水。孔子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應該是做什麽樣的人的大問題。的確,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人不是以君子而是以小人之道待人接物,弄得左右不快,而自己卻偷偷發笑。事實證明:一個人要成大事,信守君子之道,把做人擺在第一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隻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成大事,否則即使你偶爾有收獲,也是不成什麽大氣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