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大意】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舊仇,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很少。”
俗話說:“退後一步天地寬。”過去有人對不起自己,但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瀟灑一點,不懷恨別人,和別人之間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沒有了。就算對方是壞人,也終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大家都處處設防,永遠沒有安寧的一天。
就連聖人不也認為伯夷、叔齊不記舊仇是一種美德嗎?
所以,對人寬容一點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
從統禦術角度,作為領導者應當作到不計前嫌。這既是領導者所應有的修養和品質,是虛懷若穀的反映,又是領導者發現和使用人才的方法。隻有做到不計前嫌,才能發現、挖掘出更多的人才,才能保住人才,不使流失。
不計前嫌還具有心靈感化的作用,是以禮對待非禮,以仁對待非仁,達到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感化,激勵,能使人才和領導者之同建立起相互信任、極度親密的私人關係。無論在以仁、義、忠、信為表征的道德至上的社會氛圍中,還是在以法律規範、行政命令為表征的法製至上的社會氛圍中,不計前嫌,作為統禦大都有其存在價值。
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是一個典型例子:
管仲出身低賤,年輕時3次求官被逐,後經自己努力為齊襄公之弟公子糾的輔臣,在公子糾與其弟公子小白爭奪王位中,管仲率軍到莒邊界阻攔公子小白歸國登基。管仲趕到邊境正遇到公子小白一行朝齊國趕去,管仲心中發急,便暗暗拿出了箭,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幸好箭隻射中小白衣服上的帶鉤,沒有傷著身體。小白假裝中箭,大叫——聲,倒在車上,以後日夜兼程回到國內,成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上任後本來恨透管仲,要報一箭之仇,非要殺他不可,但是管仲是曠世之才,齊國要成就一番大業,非他輔助不行,便叫魯國把他捆在囚車中送回齊國。歸國後,齊桓公泯去私仇,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國,地位在自己忠輔臣鮑叔牙之上。果然管仲輔佐齊桓公後,齊桓公稱霸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