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大意】孔子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隱;不察言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
這裏的君子指長官、前輩等,用朱嘉的話來解釋,指“有德位之通稱。”其實,就是一般朋友、同學、同事之間說話,這裏的幾點也都是適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個毛病,的確也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個毛病是急躁而愛出風頭,沒有耐心聽人說話的涵養,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一點尤其致命。第二個毛病是陰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給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陰險的感覺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個毛病是不長眼睛,說話不看人家的反應,隻顧自己說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炮筒子一類的人,尤其不能做與人交往、接待、洽談等方麵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說話的時機,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遊列國,勸說君王,所以對如何與達官貴人們說話很有心得,很有體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裏的一段話正好是他的經驗之談。對我們來說,當然不僅僅是談話要掌握藝術的問題,諸如托人辦事、加薪晉升、交友處世,都需要有把握時機的藝術。孔子的經驗之談不是正好提供給我們借鑒嗎?
看準時機需要眼力,如果沒有善於訓練自己眼力的習慣,即使金子在眼前,也如同石頭。成大事者要善於養成這樣一個必不可少的習慣:磨煉看準時機的眼力!
有位記者曾同老演員查爾斯·科伯恩進行過一次交談。記者問的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一個人如果要想在生活中獲得成大事,需要的是什麽?大腦?精力?還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