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大意】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
與孟子辯論的告子有一句名言說:“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說,飲食男女是人的本性。
《禮記·禮運篇》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承認飲食男女之事是人的強烈欲望所在。
而孔子則是從現實的角度,以自己的親身感受發出歎息說:“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
也就是說,人都是喜愛女色甚於喜愛道德的了。
難怪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往往用十萬大軍辦不到的事,滿朝文武官員無可奈何的事,隻需要用一個絕色佳人就辦到了。
難怪說“不愛江山愛美人”,皇帝隻信寧可不做,或做得來“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
女色的魅力如此之大,怎不令孔聖人發出由衷的感歎呢?
這個問題,恐怕不僅是孔子及其儒學沒有能夠解決的,就是到了我們今天,也仍然是沒有能夠得到解決的啊!
柳下惠不隻是一個有名的坐懷不亂的青年人,而且是一個有俠肝義膽的賢人,但握有用人之柄的魯國大夫臧文仲明明知道柳下惠十分有才德,而不啟用提拔他。孔子譴責臧文仲是個不稱職的“竊位者”。孔子時代,世襲貴族壟斷政權仍然盛行。這些人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成天忙於爭權奪利。孔子認為這些人不夠做官的資格,他要求用德才兼備的人才去管理國家,把品德端正的人才提拔到朝廷上去,放在那些德才不足以服眾的人之上。這種要求按人才高下來提升或罷黜官吏的主張,實質是要求選賢任能、打破世襲貴族壟斷朝政的局麵,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良好的影響。孔子舉賢才的熱心態度,表明他是一個積極的政治改革派。美國民主主義者托馬斯·傑弗遜主張用“自然的貴族”取代“人為的貴族”管理國家。“自然的貴族”就是經由鍛煉而成的有德有才的賢人,“人為的貴族”就是靠門第世襲做官的沒有才德的人。如果我們將傑弗遜與孔子加以對照,會驚訝地發現,兩人簡直是不謀而合,隻是孔子早了2000多年,從中可以想見孔子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