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大意】孔子說:“在家閑居的時候,儀態要舒展自如,神色要和樂喜悅。”
一肩挑盡古今愁,憂國憂民憂天下的孔子在家閑居時卻儀態舒展自如,神色和樂喜悅,過著無憂無慮的個人生活,完全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副愁眉苦臉,嚴肅莊重的樣子。這是因為他雖然憂國憂民憂天下,但卻不憂個人生活,在個人生活上抱著以平淡為樂的曠達態度,所以始終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說到底,就是他很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精神。而不像我們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東奔西竄,疲於奔命。電話有了要傳呼,傳呼有了要手機,生怕失去了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卻又逢人便感歎:“唉,活得真累”難道這累不是你自找的嗎?更何況,你累什麽呢?不外乎是累財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個人的利益,其結果是連“燕居”的時間都沒有了,更不用說什麽“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與其如此,倒不如向聖人學習,看開個人名利之累,退而閑居,保持舒展和樂的心態,平平淡淡,輕輕鬆鬆過一生。
美國人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得到的結果頗令人泄氣,竟然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工作不快樂,而他們之所以繼續呆在原來的位置,並非完全是受製於經濟因素,而是不知道自己還“想”做些什麽?即使他們“想”為自己活,卻找不到“著力點”。
美國心理專家歇爾女士經過觀察後認為,盡管很多人生涯發展的步調快速,卻愈來愈失落,因為這些人未找到正確的生活軌道,所以常常會感到焦躁不安。歇爾比喻:“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往錯誤的方向加速前進,但又不見回轉道。”
歇爾同時發現,很多人都犯了相同錯誤:誤以為“能力”等於“快樂”。但是,一人“能”做的事,並不一定就是他“想”做的事。譬如說:一個“能”賺兩百萬年薪的人,他“想”做的也許隻是陪心愛的小女兒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