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大意】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錢鍾書先生的散文《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中有一個巧舌如簧的魔鬼,它自我誇耀說:“因為你是個喜歡看文學書的人,所以我對你談話時就講點文學名著,顯得我也有同好,也是內行。反過來說,假使你是個反對看書的多產作家,我當然要改變談風,對你說我也覺得書是不必看的,除了你自己著的書……我會對科學家談發明,對曆史學家談考古,對政治家談國際情勢,展覽會上講藝術賞鑒,酒席上講烹調。不但這樣,有時我偏要對科學家講政治,對考古家論文藝,因為反正他們不懂什麽……這樣混了幾萬年,在人世間也稍微有點名氣。但丁讚我善於思辨,歌德說我見多識廣。”可見“巧言令色”之徒古代有,現代有,人間有,地獄有,雖然其“混淆是非”、“言偽而辨”,卻頗得聽者青睞。因而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一“花言巧語、八麵玲瓏”的奸臣,這種人不僅是孔子所說的“鮮矣仁”,對於平常百姓來說簡直是禍國殃民的禍水。
拿“巧言令色”作工具,多半是為了博得上司歡喜,對於別人倒無多大妨礙,隻是在其口若懸河,眉飛色舞之時,往往忘記了老於世故的人勸人多聽少說的良訓。
世人往往鄙棄“巧言令色”之徒為小人,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罵人罵得有含蓄,自誇誇得像自謙,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盡管人們討厭“花言巧語”之徒,但有幾個人能不上他們的當?而不言者可能是“拈花微笑”,大智若愚,也可能是腹中空空,故作高深,因為同被深沉的外貌掩蓋了,便難分伯仲,一味的讓人頂禮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