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多聞悶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大意】孔子說:“多聽,對有疑問的地方持保留態度,對沒有疑問的,自己說話時也要謹慎,這樣就可以少過錯;多看,對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態度,對理解的,自己做時也要謹慎,這樣就可以少後悔。說話少過錯,做事少後悔,當官吃俸祿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般人率性而為問題不大,而要想當官則必須謹言慎行,約束自己。
常言道,說話多得罪人,做事多錯誤多。所以,會當官的人多半練就了一套謹言慎行的本事,但聽人說了大半天,表態卻是字斟句酌,嗯嗯啊啊,甚至“顧左右而言他”,“卻道天涼好個秋”!少表態,少做事,一張報紙一杯茶,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就不對了。
無怪乎有人說,做官是一門學問,裏麵大有講究。
聖人可真是無所不教啊!
《詩經·大雅·抑》中有幾句傳播久遠的話,是一位老臣苦口婆心規勸周厲王時所說的。周厲王是個很任性的昏君。老臣請他謹言慎行,語重心長地說:“白矽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玉上的玷汙,還可以磨掉。這言語中的玷汙,卻是出口就收不回來,沒法改變了。古人常常感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即所謂駟不及舌。駟,本指四匹馬拉的車,是古代最高級最快速的車。千駟就是有一千輛這樣的車,我們理解時當然不必太拘泥,而應時時記住,隻要嘴巴一動,說出話來,就是有多少好車快馬,也無法收回了。正因如此,說話怎能不慎重,怎能不講究“忍”字呢?
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口三五之門,禍由此來。
禍從口出的道理,自古以來一再被人談起。這裏所說,則以經典史籍為依據。孔子曾經指出:動亂之所以產生,常以言語作為階梯。別有用心的人挑撥離間,製造矛盾,要靠三寸之舌;流言蜚語,惑亂人心;不負責任的話,激化矛盾;說話不慎重而得罪人,信口開河惹禍上身。這種種禍亂的發生發展,都和言語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