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大意】孔子說:“溫習舊知識而能夠獲得新知識,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在哪裏?
就在“溫故而知新”。
學習最重要的是獲取心得,逐步達到無師自通的程度。換句話說,無師自通,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所以,高明的老師總是致力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俗話“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反複研讀的,多方琢磨的過程。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好的書都經得起咀嚼,每咀嚼一回,就又悟出些真味,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因而有位評論家說。少年時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會發笑,中年時讀了會思想,老年時讀了卻想哭。
好的書是需要反複讀的,英國桂冠詩人但尼生每天研究《聖經》;大文豪托爾斯泰把《新約福音》讀了又讀,最後可以長篇背誦下來;馬克·吐溫旅行時必帶一本厚厚的《韋氏大辭典》;白朗寧每天翻閱辭典,從辭典裏麵獲得樂趣和啟示……
“溫故而知新”也是從過去看將來,從過去的時間領域所積累的經驗為參照係,來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地製定實現未來目標的工作計劃,但是過去的經驗不應該成為消極的“定勢”,成為限製創新的包袱和累贅,囿於經驗的成見,變得膽小、世故、遲鈍起來,空失很多人生機遇,這種情形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所以,“溫故而知新”貴在創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說:“戰爭中的第一次戰鬥都是獨特的,需要對實際情況作深刻的分析。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於模仿以往英雄們的計劃,把它用於新的情況中。”在戰爭史上,由於照搬前人經驗而喪師敗績的事例不勝枚舉。唐朝房官效法古製,用車戰製敵,被安史叛軍殺得一敗塗地。20世紀30年代的法軍統帥部,完全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在法西斯德國的閃擊下,一觸即潰。相反,那些被人稱道的成功戰例,如韓信的背水為陣,劉伯承的重疊設伏等,都無不具有驚人的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