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這些我們從懵懂兒時就開始接觸的高深而通俗的人生智慧,將會一直影響著我們的餘生及後代。而她們就是世界矚目的華人文化大師——孔子——留給我們的無窮智慧。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然而,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了解孔子,還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是個什麽樣的概念,它蘊含的厚度和深度究竟是什麽樣子?!為什麽千百年來中國人以孔子為聖人,對其做人之道廣為流傳和運用呢?
據史書記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曾祖父逃難到魯國定居,因此孔子也就成了魯國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做過魯國陬邑的地方官。宋、魯兩國是當時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舊國,孔子所受教育以及後來形成的儒家思想,應當說與此有著密切的關係。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東周後半期,王室卑弱,大夫兼並,宗族製度在瓦解,家庭製度在興起,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時候。以孔子生長的魯國而言,就處於新舊交替之中,孟孫、叔孫、季孫三大氏族正肆意掠奪,瓜分王室,甚至迫使國君(魯昭公、魯哀公)寄居國外,客死他鄉。孔子的儒家思想體係正是在這種變革動**環境裏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一書。《論語》問世以來的兩千多年間,它一方麵備受推崇;一方麵又屢遭非議。這與它當時所處的曆史時期及社會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這些並不影響它在曆史和思想上的價值,它一直被儒家奉為最高經典,兩千多年來流傳不息,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