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康熙假借三藩上疏請求撤藩的借口下令撤藩,其實存在著武斷的成分。在康熙看來,撤藩是你們自己提出的,隻要撤藩令一下,你們就必須要拱手相讓,更不會叛亂。康熙太過自信,以至於當他知道吳三桂起兵時,還未有絲毫準備。再看吳三桂,一方麵和朝廷的官員虛與委蛇,蒙蔽朝廷,另一方麵又積極準備、招兵買馬、聯絡舊部,準備起兵。
清廷下令撤藩的決定徹底擊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幻想。在撤藩令下來以後,吳三桂第一時間暗中指使其黨羽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朝廷撤銷這一決定,在被否定後,他又找各種借口拖延執行時間,與其心腹密謀叛亂。
吳三桂認為,雲南雖然偏居一隅,但自己已經鎮守雲南十幾年,早已雄霸一方、兵力十足,並且,他的舊部和黨羽遍布各省,比如,雲南的十鎮大帥、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陝西提督王輔臣等,隻要自己拉起起兵大旗,這些人勢必會一呼百應,而清廷的開國老將早已垂垂老矣,康熙帝不過是個乳臭未幹的黃毛小子,根本不足為慮,自己的兒子吳應熊在北京,但其是額駙,況且自己兵強馬壯,“朝廷必不殺,以為之招”。
他還指使其黨羽以“九天紫府劉真人”的名義吹捧自己是“中國真主”,為反叛大造輿論。
在經過一陣短暫的準備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底,吳三桂鋌而走險,殺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發,易衣冠”,起兵雲南。
吳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後,又扯起了“複明”的旗號。反叛之前,率部下祭掃桂王陵墓,“慟哭,伏地不能起”,對部下大加煽動。反叛之後,發布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