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決定撤藩。三藩勢成割據,嚴重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早在清世祖死時,吳三桂擁兵北上入祭,兵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吳三桂生變,命其在城外張棚設奠,禮成即去。後來,朝中也有一些官員提出要限製三藩的實力,其中就有一個叫王熙的官員上疏指出:“宇內甫平定,而三藩各擁重兵,吳三桂尤強,擅署置官吏,寢驕蹇,萌異誌,子應熊以尚朱,居京師,多聚奸人,散多錢交通四方。”他向朝廷提出建議,裁剪三藩的軍隊數量以及他們的軍餉,這樣不但能削弱三藩的實力,也能充實國庫。
其實,在康熙登基、四大臣輔政時,朝廷就開始準備一步步收回和削弱三藩的勢力和權力了。比如,吳三桂手上有一枚“大將軍印”,這是順治帝授予給他遠征雲貴的,以此掌握征伐大權,但是吳三桂在平定了雲貴後,這枚“大將軍印”他卻遲遲不肯上交,在四輔臣的反複促使下,吳三桂被迫將“大將軍印”上交。
康熙五年,玄燁還未親政,朝廷又將三藩的用人題補之權裁除去,而過去吳三桂對雲貴、廣東、福建的官吏任免權也收獲。
康熙親政後,一開始並沒有命令宣布撤三藩,他采取軟硬兼施、循序漸進的方法,一方麵安撫三藩,另一方麵派朝廷官員到雲貴、廣東、福建擔任總督、巡撫等要職,對三藩的勢力進行約束。而吳三桂等人則嗅到了清廷對自己的政策變動的氣息,他最害怕的是朝廷“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所以不斷試探朝廷,不過他在自己的利益沒有受到損害的情況下,他也適度妥協了一些,不過三藩和朝廷之間的矛盾早已不可調和,尤其是軍權上,三藩始終不肯交出,這成了後來康熙撤三藩的最大原因。
怪在這緊要關頭,一個突然的事件引發了朝廷一場撤藩還是不撤藩的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