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危及清廷的心腹大患
在鏟除鼇拜及其黨羽的勢力後,清廷內部的異己勢力才算基本上被肅清。16歲的康熙帝放眼四方,卻發現天下卻並未太平。台灣在鄭成功之子鄭經的統治下還未歸化,屢次侵犯東南沿海;沙俄勢力也在東北蠢蠢欲動;蒙古部落也不安穩,總有戰亂的苗頭,而問題最為嚴重的要數南方的三藩勢力了。“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漢族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他們位處邊疆,但素有野心,為了安撫他們,朝廷每年要花費大量的糧草金錢。
清朝三藩的出現,要和清初的政治形勢有關。
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國地域的廣大,隻能利用投降的漢軍和漢軍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在投降的將領中,以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的功勞最大,被清廷封為王爵,他們所率的部隊成為八旗軍以外的重要力量。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農民軍最後失敗投降,南明政權也因腐朽而垮台。鑒於三支部隊的功勞,清廷決定讓八旗主力在北方,而南方就由這三位將領鎮守,這樣,吳三桂駐守雲南、尚可喜駐紮廣東、耿精忠駐紮福建的三藩局麵就形成了。
尚可喜原是廣鹿島副將。孔有德、耿仲明叛投後金後,引清軍攻破旅順,尚可喜全家殉國。後尚可喜因受上司排擠叛投後金。崇德元年,清封尚可喜為智順王,順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所部隨大軍下廣東,遂留鎮廣東。
耿仲明先世為山東人,徙遼東蓋州衛。明登州參將,與李九成、孔有德同為毛文龍舊部。毛文龍死後隸屬登萊巡撫孫元化麾下,孫元化將李、孔、耿所部編練為登州新軍,恩遇有加。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祖大壽受困大淩河城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雪,部隊給養不足,吳橋縣拒絕為孔部提供給養,有一士兵強取士紳王象春家仆一雞,孔有德畏懼王家勢力,下令將該士兵“穿箭遊營”,眾士兵群情激憤,擊殺該家仆。李九成因將孫元化交給他的公款賭博揮霍,無法交差,遂煽動孔有德發動叛亂。耿仲明打開登州城門迎接叛軍,出賣了孫元化。崇禎六年(1633年),叛亂失敗,李九成被擊斃,耿仲明與孔有德一道叛投後金。崇德元年(1636年),清封耿仲明為懷順王,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偕尚可喜進軍廣東,於途中因窩藏逃人畏罪自殺。其子繼茂襲封,後移鎮福建。康熙十年(1671年),繼茂卒,其子耿精忠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