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路勢力投降或被消滅後,吳三桂失去了陝西、廣東和福建的相應,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但好在他在起兵前就做足了準備,這種情境下還能和清軍繼續抵抗。兩軍在湖南圍繞嶽州、長沙反複爭奪,各有勝負。期間,清軍在兵力和供養補給方麵略勝於吳軍,但統帥指揮不力、畏敵不前,這是相持局麵形成的重要原因。
後來,康熙派屢立戰功的穆占進軍衡州,以“退賊後路”和“寬緩”廣東,穆占所率領的清軍迅速占領茶陵、仁安等很多地方。
康熙十七年初,清軍又收複了湖南一部分地區,接著,清軍又控製了江西,吳三桂的外圍勢力基本喪失,開始被迫轉攻為守,清軍乘勝追擊圍困了嶽州,給吳三桂造成了極大壓力。
此時,吳軍糧餉不濟、士氣低迷,吳三桂擔心會病變,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到了稱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
然後加封文武百官,加郭壯圖為大學士,命守雲南。設雲南五軍府、兵馬司。設六曹六部,命以各官。晉升吳應麒、胡國柱、馬寶、吳國貴、吳世琮等為大將軍。封王屏藩為東寧侯,賜上方劍。其餘官員均按等次晉爵。此外,還建立了內廷機構,設有各有專職的太監。同時,吳三桂命人造新曆,製錢幣,曰“昭武通寶”。還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南舉行鄉試,以給人政權穩定的印象。當年八月,“雲南鄉試中式偽舉人七十二名”。對於三桂的稱帝,時人有記載評論。當日有人據“昭武”二字測吉凶。曰:昭武的“昭”字為斜日,斜日為過午之日,有不久之意。“召”為刀口,刀口乃不祥之意。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裏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另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