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情感以無數的、而且有時是覺察不到的方式來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聖經·詩篇》中說,一個人情感激動時,“雖有耳朵,卻聽不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認識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愛。人們不會輕易就達到互相了解,即使有最美好的意願和最善良的目的。而且,惡意會把一切都破壞無遺。而如果當偏見蒙住了人的眼睛,想要去除是相當艱難的。無論是證據、常識還是理性都對偏見望而生畏。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隻有跳出感情的圈子,擺脫利益的束縛,心平氣和地觀察了解一個人,才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七、不看他周圍的人
認識一個人還有一個很簡便的方法,即隻要看看環繞著這個人的經常是些什麽人就行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喜歡與自己誌趣相投的人,也總是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一個安靜、樂於思考、性格內向的人,一般不會喜歡與大吵大嚷、輕浮、外向的人交往,一個行為主動、辦事沉著的人也一般不會喜歡一個行為被動消極、辦事急躁慌張的朋友。由於各種原因,有時人們會結交與自己截然相反或者反差很大的人為友做伴,但隻要仔細分辨一下,真正從內心喜歡的,還是和自己相似的人。
同時,長期的、穩定密切的人際關係的相互聯係,會使交往雙方在某些行為準則、性格特點、價值定向等方麵變得相近或者相同起來。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八、以貌取人
人們長期以來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好人必定是身高體壯、眉清目秀;而壞人則總是形容猥瑣、獐頭鼠目的。
其實,人的相貌之好壞,與其內在素質之優劣,並非都是成正比的。大聖人孔子滿臉是毛,簡直像個惡鬼;周公又瘦又小,像幹枯的樹樁,但他們都功業卓著,名垂千古,使後人仰慕不已。而桀和紂,盡管長得英俊高大,是當時天下有名的美男子,但結果卻身死國亡,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