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奇,就是與眾不同,想別人沒想到的,用別人沒聽過的計謀策略,“奇”當然能出彩,能在隱蔽和短的時間裏求得生存的成功。
1、“隆中對”奇中有彩——山野村夫成棟梁之才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207年,諸葛亮出山。在27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輔佐劉備、劉禪父子,開國濟成。為興複漢室,成就霸業,他立法施度,選賢任能,務農殖穀,發展生產,聯吳抗魏,南征和夷,直至54歲病逝於伐魏前線五丈原,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運籌帷幄的風采,寧靜澹泊的氣度,謙虛務實的作風,矢誌不悔的獻身精神和折而不撓的意誌,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和品格。難怪曆代“端推諸葛亮是全人”,說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各級官吏肆意兼並土地,搜刮無度,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4年,爆發了波瀾壯闊的黃巾大起義。東漢王室如大廈將傾,各地豪傑並起,擁地稱雄,征戰連年不已,其中董卓、袁術、袁紹、呂布之流先後覆亡,曹操、劉備、孫權等地方勢力日漸壯大。
劉備自起兵征戰20餘載,雖屢遭挫敗,然興漢之誌猶未已矣。201年被曹操所破,投奔荊州訪賢求士,名士司馬徽向他推舉了時人稱之為“臥龍”的諸葛亮。
諸葛亮父母早喪,他和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西去荊州(今湖北襄樊),依附劉表。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叔父去世時,他雖然隻有17歲,卻能夠帶著弟弟毅然離開襄陽,結廬於南陽郡鄧縣隆中,躬耕壟畝,隱居苦讀,靜觀天下之變。
當時峰煙連綿,戰火四起,惟有荊州幽雅寧靜,未罹戰亂,且人才薈萃,除本地才俊之士以外,還有從中原避亂而來的俊傑。諸葛亮避居隆中,在尋師求學中結識了許多青年誌士。他和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曾一起遊學。四人之中,唯孔明獨觀其大略,不囿於章句的理解,而是從大局著眼,並善於抓住實質精神。他最喜歡讀《甲子》、《韓非子》等以法治國的書籍。他常對這三人說:“卿三人仕進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他何以有此說法,他笑而不言。諸葛亮本人“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由此可窺其誌向之高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諸葛亮可謂既“智”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