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夜壺都是用具,一個要擺在桌麵上待客,一個要擺放在床底下。當沒有茶壺的時候,不妨把夜壺拿出來借用,但借的方法要巧妙,要隱蔽。
身處絕境之地,就要善於巧借外力,不管君子也好,還是小人也罷,隻要是能為生存邁步,就借來揮舞,隻要能轉危為安完善自己,就不失為高明之舉。
1、借盟友,唐高祖一統山河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共有幾百支起義軍,具有代表性的,在北方邊境上有李軌、薛舉、梁師都、郭子和、劉武周、高開道等部;在黃河流域有李淵、王世充、李密、竇建德、孟海公、徐圓郎等部;在江西一帶有沈法興、林士弘、肖銑等部;在江淮之間有杜伏威、李子通、宇文化及等部。農民起義部隊之間都企圖消滅自己近鄰力量,以壯大自己。在這些激烈的鬥爭中,誰能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做好政治分化工作,誰就能占據優勢,從而取得勝利。李淵父子在統一戰爭中,即是對農民起義軍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從而統一天下,建立李唐政權的。李淵原是隋朝的太原留守,貴族地主出身。乘農民起義遍及全國之機,他在太原率部起義,首先得到山西豪傑的響應,取得了更多地主階層人士的支持,兩月之間便召集了數萬軍隊,並決計西進關中。但是,兩個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一是強大的突厥屢侵太原,這是西進的一大障礙;二是李淵曾率兵鎮壓過農民起義。與農民為敵,現在該如何對待農民起義?
這是一個兩難問題。麵對如此情況,李淵臨危不懼,想出了借友的辦法。
首先,李淵派劉文靜去突厥,稱臣於突厥,在最大限度內和突厥取得妥協,以免和突厥直接對抗。對待農民起義,李淵則采取軟化拉攏的手段,與李密建立友好關係,並推李密為主,其目的是在農民起義的空隙中保存自己,以求進一步的擴大發展。這一招果然產生了理想的效果:一是李淵向西進軍得到李密支持,並使李密的部隊阻擋住東部的隋軍,便利於自己西進;二是突厥因為李淵對其稱臣,便不加過多防範,停止了對太原的侵擾,從而使李淵能集中兵力向西挺進;三是李淵進入關中之後,改編了許多支起義軍,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得精兵九萬,軍事力量大大加強,繼續西進並占領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