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家在追求創新的同時應當注意“經營安全性”,有的專家提出“避險第一,贏利第二”,這不失為經驗之談。德魯克認為:“企業家的革新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去找風險,而是一種有目的、有係統的活動,是科學地、刻苦地追求變化,響應變化,努力從中捕捉革新的機會。”這說明必須與科學的態度相結合,正確地對待風險。
但是,那種認為創新就意味著冒極大的風險的錯誤觀點也必須改變。的確,在微電腦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創新的失敗率很高,成功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這些高技術領域一旦取得成功,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足以補償風險所造成的損失,比起追求零風險者,企業家創新帶來的收益常常更大一些。實際上,許多企業家在創新型組織中獲得的巨大成功,恰恰是對所謂“創新就是高風險”的論調的有力反駁。貝爾實驗室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發明了無數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東西:從1911年第一台自動配電盤到1980年第一根光纖電纜,晶體管和半導體的應用等。在計算機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方麵,成功的創新也是一項接一項。貝爾實驗室的業績證明,即使在高技術領域,創新也可能是低風險的。我們還可以找到更多的實例來證明這一點:在計算機這一快速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中,Intel一直與同行業中的“老麵孔”競爭,至今還沒有出任何重大的失敗;明尼蘇達“中等技術”的3M公司在過去60年中,開創了近百項新業務和係列產品,它的成功率約為80%。隻是因為少數所謂“企業家”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違反管理規律,使創新精神的發揮蒙上了風險的色彩。傑出的企業家都具有創新的習慣,但他們又非常注重創新的安全性,而避免風險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