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決定成敗的習慣與細節

正視失敗是成功的前提

字體:16+-

如果你不能對人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你還可以尋求另外一種方法去試著忘記自己,比如帕梅爾,他就因為對煉金術有很大的興趣而忘記了自己。

帕梅爾36歲的那年,被推譽為“愛爾蘭最快樂的人”———“愛爾蘭的無冕之王”。他的那種泰然的心境和堅定的自信令他的許多朋友以及仇人歎為觀止。

然而,在帕梅爾年輕的時候,大家可能還都記得,他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感覺很強的人。在他28歲時,想在下議院爭得一個席位,但是因為在他演講時出了一個很大的醜而失敗了。在他發表第一次競選演講時,他走上了講台,群眾都停止了歡呼的聲音,預備靜靜地聽他演說。這時,隻見他張開了他那幹枯了的口舌,費了很大的氣力才吐出:“各位女士們、先生們,我是代表柏林的候選者!”接著他就默然了,停了一會,他努力想接下去,結果又半吞半吐地說了幾句,然後又停頓了下來,到了後來,他簡直不知說些什麽才好,最後隻好不說了。當時與會的一位領袖以“他們的代表中有一位‘十足的蠢貨’”來諷刺他的這次失敗。然而,短短的8年之後,帕梅爾就變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之一,他的這種驚人的轉變是如何完成的呢?

確實,帕梅爾最初的表現,實在是可稱得上“十足的蠢貨”,其原因很簡單,就是他不能做到忘掉自己。實際上,無論什麽人,如果他老是掛念著自己,就會確實像蠢貨一樣。但是他後來之所以能克服自身的這種弱點,就在於他養成了一種將心思專注於某一件事上而不顧其他一切的習慣,這是每個人都應當能夠養成的一種習慣。

不過有一個時期,當他在政界風頭最盛的時候,他又有了一個能真正想想自己的機會了———有人控告他同情刺殺愛爾蘭國務總長卡文迪什的凶手。因為有一封對那個凶手表示同情的署名帕梅爾的信被刊登在倫敦《泰晤土報》上。後來,這封信被證明是偽造的,帕梅爾從倫敦《泰晤土報》得到了5000英鎊的名譽賠償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