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第一次采用了魯迅這個筆名,當好友許壽裳問及魯迅有什麽講究時,魯迅回答說,用這個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他認為自己比較笨拙,無論對學問或者幹事情,效率趕不上天分較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隻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和別人一樣的效果。愛因斯坦在瑞士聯邦專利局工作時,他快節奏地用三四個小時就做完了全天應做的事情,然後利用辦公桌的抽屜進行學習和研究,終於在1905年,在幾個領域內同時取得偉大成就,開創了科學史上的先例。凡事拖不得。魯迅的寫作經驗就是“馬上”。魯迅在一篇題名為《馬上日記》的《豫序》中寫道:“……既然答應了,總得想點法。想來想去,覺得感想倒偶爾也有一點的,幹時接著一懶,便擱下了,忘掉了。如果馬上寫出,恐怕倒也是雜感一類的東西,於是乎我就決計:一想到,就馬上寫下來,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劃到簿。”他還在逝世的前的一個月,寫過一篇叫《死》的文章,說由於生命產生了“為先前所沒有的”、對一切事情“要趕快做”的想法,“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魯迅經驗的可貴,就貴在“馬上”和“要趕快做”上。翻閱曆史,所有偉大人物的曆史,都是一部做事果斷從不拖拉的曆史。馬克思說:“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他的頭腦就像停在軍港裏待發的一艘軍艦,準備一接到通知就開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寧在一生中,也處處迸射著不拖拉的光芒,他總是非常珍惜現在,把生命的每一分鍾都獻給革命。戒“拖”的妙方就是學會如何同跳動著脈搏一樣的、和正在想溜走的“現在”打交道。在每個人的生命的長河裏,都泛著分分秒秒光陰的波浪,它們稍縱即逝,卻又“法力無邊”,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會引你觸礁覆沒在險灘。生活中惟有“現在”最寶貴,抓住了“現在”,亦即抓住了立即行動,成功就會向你招手。而“拖”卻是影響你抓住“現在”的最大障礙,就像你成功航線上的礁石。有的人經常為一種不可名狀的期待所煩惱,總覺得來日方長,“現在”無足輕重,隻有“將來”才會有無限風光。對於這種“現在”隻是“賒賬”,“將來”決定一切的觀念,朱光潛老先生說得好:“此身應當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