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某一天,植物育種家米丘林正在植物園裏工作。忽然,他家裏的人跑來說:“有位市長先生想要見見您。”米丘林頭也不抬,仍在工作。家裏人又大聲地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米丘林擺擺手。接近米丘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十分珍惜時間的人。在他眼裏,一分一秒都是寶貴的。他常常把工具隨時放在身邊,為的是用的時候不必到處找,節省時間;他的手杖上有尺寸,為的是散步時也能測量樹木的高矮,一物多用,節省時間。“您知道,這可是一位市長……”家裏人強調說。“我一分鍾都不願意白白度過!”說完,米丘林又忙著去修理一棵果樹了。也許米丘林的“處世方式”值得商榷,但他珍惜時間的思想是十分值得借鑒的。而生活中有許多整天“瞎忙”的人,恰恰就是因為不懂得自己有權“拒絕別人”,不知道該如何說“不”。英國作家毛姆在小說《啼笑皆非》中講過這麽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一位小人物一舉成為名作家了,新朋老友紛紛向他道賀,成名前的門可羅雀同成名後的門庭若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毛姆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場麵:一位早已疏遠的老朋友找上門來,向你道賀,怎麽辦呢?是接待他還是不接待他?按照本意,自己實在無心見他,因為一無共同語言,二來浪費時間;可是人家好心好意來看你,閉門不見好像說不過去。於是隻好見他了。見麵後,對方又非得邀請你改日到他家去吃飯。盡管你內心一百個不樂意,但盛情難卻,你不得不佯裝愉悅地應允了。在飯桌上,盡管你沒有敘舊之情,可是又怕冷場,於是又得強迫自己無話找話。這種窘迫相可想而知……來而不往非禮也,雖然你不再願意同這位朋友打交道,但你還是不得不提出要回請朋友一頓。你還得苦心盤算:究竟請這位朋友到哪家飯店合適呢?去第一流的大酒店吧,你擔心你的朋友會疑心你是要在他麵前擺闊;找個二流的吧,你又擔心朋友會覺得你過於吝嗇……前幾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曾演出過這樣一個小品:一個人為了避免別人瞧不起自己,假裝自己手眼通天,別人求他辦事,無論有多大困難一概來者不拒。為了幫別人買2張臥鋪票,不惜自己通宵排隊,結果鬧出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