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自私,設定你的心理界限
當別人開口要求我們做一件事時,到底是該拒絕還是該接受呢?坦白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即便是麵對同樣的事,每個人的看法也不一樣,因為個人的評判標準不同,拒絕的底線也不一樣。
某電視台舉辦一場策劃會,大家都各司其職地忙碌著,台裏剛好有一位實習生,他的事情不算太多,主任就請他幫大家去買盒飯,每人一份,這頓飯算主任請客。沒想到,實習生在聽到這個要求時,表情瞬間變得很嚴肅,他很正式地對主任說:“非常抱歉,我不會幫您去買盒飯,我學的是導演專業,來電視台就是想學習這方麵的知識,不是來跑腿打雜的。”主任聽到這番回答,雖然很驚訝,卻也沒有反駁。
這件事被曝光後,引發了網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各界的看法也不一樣。
有人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主見,知道自己想要什麽,該做什麽,活得很真實,也很勇敢,不喜歡的事情就堅定地拒絕,不違心地難為自己。
有人把焦點對準了那位主任,結合自身的處境發表言論:“領導們完全不考慮我們的感受,不管大事小事,我們的分內事還是他的私事,全都吩咐給我們做,我們不是下人,也需要尊重。”
還有人覺得實習生太小題大做了,並且直接拒絕了領導的小要求,缺乏尊敬,也有點自私。這樣的年輕人與身邊的人交流能力差,很難融入群體和社會,等等。
總之,這個盒飯事件,可謂是眾說紛紜。我們很難評論,到底誰對誰錯,因為事情總是多麵的,不能片麵地看問題,而是要從各個角度全麵來分析。但通過這件事,我們也會發現一個事實:每個人的處境不同,拒絕別人的界限不同,因而對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
什麽是界限呢?簡單來說,就是“心理界限”,它能讓你能清楚地知道:哪些領域是你的,是別人不能侵犯的;一旦越界了,你就不再是真正的你,以及你想成為的你了。有了這個界限,在麵對他人的請求時,你就知道該不該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