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是生活如是禪
什麽是禪?這又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禪宗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既如此,我們就不要勉強回答。且看故事:
唐代的馬祖禪師,是繼六祖慧能之後南禪一派最為風雲的人物。經典上記載,馬祖在悟道前,也是個“癡和尚”。他像當時的大多數不諳參禪真諦的人一樣,每天坐在南嶽衡山般若寺外一塊大石頭上禪定,用功至深,卻一無所得。
般若寺的住持懷讓禪師見到後,有心點化馬祖,就趁他參禪時問:“你整日坐禪,為的是什麽?”
馬祖說:“當然是為了成佛。”
懷讓聽了,沒說什麽,而是隨手撿起一塊磚,在馬祖盤坐的大石頭上用力磨了起來。磨磚的聲音非常刺耳,讓馬祖無法靜下心來,又覺得好奇:“您磨磚幹什麽?”
懷讓一邊磨一邊說:“我把它磨成鏡子。”
“磚怎麽能磨成鏡子呢?”馬祖更好奇了。
懷讓扔掉磚,盯著馬祖反問:“既然磚不能磨成鏡子,坐禪又怎麽能夠成佛?”
道一心有所動,便請教道:“如何才能成佛?”
懷讓開導說:“禪是坐不出來的,佛也是坐不出來的。參禪,不參生活;修佛,不修做人,都是白費力氣。”
盡管我們無法對禪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是每當提到禪,大家的頭腦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麵:一個僧人,盤腿坐在地上,微閉雙目,敲著木魚,念念有詞……受此影響,很多人認為出家人就是一天到晚打坐、念經、敲木魚,除此之外,啥也不做。其實,這種想法並沒有錯。因為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以及傳入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生活上都是乞食於人,依靠信徒或帝王、大臣們供養,才得以維持生活。
但是從馬祖開始,這種狀況開始轉變。馬祖與他的得意弟子百丈禪師,對禪宗最大的貢獻,就是身體力行地倡導“農禪”生活,說白了,就是做僧人,也要種田,盡量自給自足,而不能光靠信徒的布施與化緣。當代高僧淨慧法師,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倡導“生活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