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的人認為生活就是一種失去,失去了時間,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幼稚,失去了天真,失去了親人,直到失去自己的生命。細想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恐懼的過程。麵對失去,人們總是非常脆弱,不敢直視失去,檢視失去,而是情緒低落頹唐地一再逃避。樂觀的人認為生活就是一種獲得,獲得了生命,獲得了成長,獲得了成熟,獲得了理智,獲得了新的生命,直至獲得徹底的解脫。這樣想來,生命未免顯得過於美好了,我們總是在不停地獲得很多珍貴的東西,人生因此而變得充盈豐滿,豐富多彩。把悲觀的看法與樂觀的看法結合起來,不難發現,生活其實就在得失之間。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必將為你打開一扇窗。這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有失必有得。很多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之間擴大了失去帶來的負麵情緒,因此而縮小了自己的獲得,甚至還有些人徹底遺忘了在失去之後的獲得。倘若換一個角度看待得失,生命就會更加美好。雖然我們失去了時間,但是我們獲得了生命;雖然我們失去了童年,但是我們獲得了成長;雖然我們失去了天真,但是我們獲得了理智;雖然我們失去了幼稚,但是我們獲得了成熟;雖然我們失去了親人,但是我們獲得了新的生命;雖然我們失去了生命,但是我們獲得了徹底的解脫。生命正是在這樣的輪回之中流轉著,既有失去,也有獲得;既有痛苦,也伴隨著快樂。
為了贏得匈奴和西漢的持久和平,王昭君背井離鄉,遠嫁匈奴。王昭君的博大情懷,博得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讚譽,更有很多人為此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讓曆史永遠地記住王昭君的自我犧牲精神。在封建社會,作為一個柔弱的女子,王昭君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告別自己的親人和故土,與無反顧地把根紮在了茫茫的高原之上。對於王昭君來說,千裏迢迢路漫漫,一旦離開故土和親人,幾乎就意味著永別,一個柔弱的女子肩負著兩國交好的使命,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其中的辛酸和艱難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對於王昭君來說,毫無疑問是是痛心的失去,但是,對於西漢來說,她的犧牲帶來的卻是幾十年的和平和老百姓安康富足的生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收獲,不僅使兩國的老百姓免受征戰之苦,也使兩國保持了幾十年的交好。可以說,兩國人民之所以能夠享受幾十年平等友善的生活,正是因為有了王昭君的失去和離別。因此,人們無一不讚美王昭君,給予她無限的殊榮和光環。站在曆史的角度去看,王昭君用個人的失去換取了國家的獲得,獲取了所有老百姓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