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如果有個人說起話來廢話連篇,這就說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在說些什麽。
在公共場合演講,有的人長篇大論,滔滔不絕,用語言的觸角抓住了每一位聽眾,自然令人欽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濃縮成一句話,猶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聽眾平靜的心湖裏激起層層波浪,同樣值得稱道。換個角度說,如果簡短更有力,或同樣有力,又何必長篇大論呢?更不用冗長而拖遝了。
隻說一句話,不拐彎抹角、旁生枝節,抓住精髓,巧作對比,以求一語中的。請看一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故事。我國著名新聞記者、政治家、出版家鄒韜奮先生於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大會上,用一句話發表了演講:“今天天色不早,我願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
鄒韜奮先生的這一句話演講,在當時被人們譽為最具特色的演講。即便是現在人們仍感歎鄒韜奮先生演講的簡練有力。透過這一句話,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既有對當時政治戰線、思想戰線、文化戰線上“不戰而屈”的投降派的譴責,又有對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勇敢戰鬥,決不屈服的可貴品格的讚頌。“不戰而屈”和“戰而不屈”,同樣四個字的不同組合,成為衡量一個人有沒有硬骨頭的試金石。這極其精練的一句話演講,巧妙地采用了鮮明的對比,使卑微者更渺小,高尚者更偉大,盡管隻是一句話,卻激發了人們奮起抗爭的勇氣,鼓舞人們以魯迅先生為榜樣,挺身而出,戰鬥不止。
說話的語氣要適當
說話是人們交流信息、傳情達意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所表達的意義是通過人們對其發音器官的有意識控製和使用而表現出來的。這種控製和使用的一個重要方麵便是說話的聲和氣。恰到好處是聲和氣不僅能充分地表達說話者的意圖和情感,而且還能使說話生機勃勃,充滿藝術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