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是文明溝通的首要前提。在溝通中要體現出敬意、友善、得體的氣度和風範。要做到禮貌溝通首先就要使用禮貌用語,如“請”“謝謝”等;其次要注意學習一些禮貌忌語,一語不慎造成的後果可能是無法彌補的。
禮貌忌語是指不禮貌的語言,他人忌諱的語言,會引起他人誤解、不快的語言。不禮貌的語言,如粗話髒話,是語言中的垃圾,必須堅決清除。他人忌諱的語言是指他人不願聽的語言,溝通中要注意避免。如談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語言來表達。港、澳、台同胞忌說不吉利的話,喜歡討口彩。特別是香港人有喜“8”厭“4”的習慣。因香港人大都講廣東話,而廣東話中“8”與“發”諧音,“4”與“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說“4”不可時,可用“兩雙”來代替。再如逢年過節,不宜說“新年快樂”或“節日快樂”,而用“新年愉快”“節日愉快”或“恭喜發財”代之。這也是諧音的關係,因為“快樂”與“快落”聽起來很相似。
容易引起誤解和不快的語言也要注意回避。議論他人長相時,可把“肥胖”改說成“豐滿”或“福相”,“瘦”則用“苗條”或“清秀”代之。參加婚禮時,應祝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探望病人時,應說些寬慰的話,如“你的精神不錯”,“你的氣色比前幾天好多了”,等等。隨著語言本身的發展,一些詞匯的意義也發生了轉移,譬如“同誌”“小姐”等,要針對不同對象謹慎使用。還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衝突時,應冷靜處理,不用指責的語言,多用諒解的語言。在溝通中,注意禮節,避免忌諱,這樣才不會讓雙方陷入尷尬。
少說負麵話
愛講負麵話的人,有的是過於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現實,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有的是看問題過於狹隘偏頗,隻考慮自己,不顧及其他,凡是不對自己脾氣的,都一概予以否定;還有的便是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看人,將別人微不足道的缺點放大。正如魯迅先生曾經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鏡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結果卻看到了皮膚間的皺紋和皺紋間的汙泥。試想,如果再用顯微鏡去觀察,豈不就是駭人的細菌布滿全身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