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透明化,並不是不好,而是絕對化的結果,勢必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合理的含含糊糊,實在比絕對不含含糊糊要好得多。
曾經有一位長輩,說過這麽一句話:“在我們的社會,什麽時候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弄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年紀輕的人,實在很難摸透底細,不知道其所交代的意思究竟是什麽。
可是等你到了中年,逐漸領悟到“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和“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各有其說不出來的奧妙,自會恍然大悟:原來含含糊胡是我們清清楚楚的一種明朗態度。我們覺得他含含糊糊,事實上他已經表達得清清楚楚。
最基本的思考點,應該是擺脫“二分法”,不要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當作兩個對立的名詞看待。再采取“二合一”的觀點,體會“含含糊糊中含有清清楚楚的部分,而清清楚楚之中,同樣包容含含糊糊的概念”。這樣一來,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相輔相成,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彼此排斥和抗拒。
“近來如何?”
“馬馬虎虎。”
就第三者而言,這兩個人一問一答,無不含含糊糊,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然而,站在他們這兩人的立場,有問有答,各人獲得清清楚楚的訊息,哪裏算浪費?第三者看不懂、想不通,那是他們的事,何必為了他們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吃飽了沒?”
“還早得很,像你那麽好命!”
聽的人更是含含糊糊,而說的人卻清清楚楚。
“人死之後,究竟如何?”
“還沒有解決生的問題,何必急於了解死後的問題?”這種答案,算是清清楚楚,還是含含糊糊?
總經理把李經理請到辦公室,先把門關上,再拿出好幾張影印的東西,說:“我對你是絕對信任的,不然我也不會跟你明說。我知道你的信用沒有問題,但是想不到還是有人告你,而且不止一次。我是不會相信的,所以拿給你,你自己看一看,到底寫的是什麽事情?看完之後,不必交還給我,把它燒掉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