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若說話不識忌諱則多招空心冤家,那真是太不值得。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各地不同的方言。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卻有可能大相徑庭。你以為侮辱,他以為尊敬,你以為尊敬,他以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境隨俗”的主張。
一個浙江人被派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說:“洗好後,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讀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聽的詞。女仆聽了,當然覺得奇怪。太太詢問原因後出口笑罵道:“堂客!”堂客在江蘇、浙江一帶,是罵人的名詞,女仆聽了,急著說:“太太,不敢當”!太太又問其所以,才知道原來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一個簡單的笑話,卻足以證明方言意義的不同。比方你稱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總不算錯吧?但是在太倉人聽來,認為你是罵他;比方你對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總算不錯吧?但是在江蘇嘉定人聽來,當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稱朋友的母親,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那簡直是罵她了。又如,我國華南各地稱女子叫姑娘,是表示尊敬,和小姐一樣意思,而華北各省則不然,姑娘是妓女的代名詞。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諱各異,你與人交際,必須留心對方的避諱話。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雖然對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在你總是近乎失禮,至少是你犯了對方的忌諱,這對雙方的感情來說是不會增進的。比方你對江浙人罵一聲混帳,還不是十分嚴重,你如果罵北方女子一聲,那就會被認為是奇恥大辱,非與你大肆交涉不可。從前有一位小學教師,為了一些小爭執,罵學生的母親混帳,不料這位女家長,是一個北方人,因此向學校當局大興問罪之師,要那位舉出他混帳事實來。原來“混帳”二字,在北方人是女子偷漢的意思,這種解說使問題顯得嚴重了,學校當局雖一再道歉,聲明誤會,還是不肯罷休,隻好請出他人勸解,才算了事。這近乎笑話的故事,更足以證明方言上的忌諱是必須特別留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