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精明人說話的150個小絕招

136、大智若愚法——糊塗中的精明

字體:16+-

大智若愚法是一種善意的攻擊,這種攻擊由於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同情,所以,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智若愚是以愚的形式來表達智的內容,屬於先抑後揚。先抑,可以使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產生一種“你不行”的錯覺;後揚,則迅速打破了這種思維定勢,出人意外,令人驚奇。前後對比強烈,效果迥異,從而產生幽默的情趣。

精明人家不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臉上,而應當把智慧藏起來,因為理智與情趣是互相矛盾的,智慧愈是直接表述出來,愈是缺少精明之感。因此,為了取得精明的效果,往往需要假作癡呆,故作蠢言,這就是大智若愚的精明法門。

約翰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不算很好,但教師認為他處理問題有獨到之處。一次,教師約了一位心理學家來考問他。

心理學家開門見山就問:“《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誰的作品?”

約翰懶洋洋地說:“我怎麽會知道,像我這樣年紀的孩子是不會看莎士比亞的作品的!”

約翰的回答,就是大智若愚法。表麵上看來,他好像沒有回答心理學家的問題,可是實際上他已經準確地回答了問題。這種方式在於巧妙地運用了邏輯矛盾來表現他的聰明。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是個很窮困、但很精明的孩子。鎮上的人常常喜歡捉弄他,經常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枚五分的。

有一天,一個婦女問他:“為什麽你不撿一角的?難道你不知道哪個更值錢一些嗎?”

“我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拿了那枚一角的,恐怕他們就再沒興趣扔錢給我了。”

威廉撿錢用的也是大智若愚法。他隻撿五分的硬幣似乎表現了他的“愚”,但他為了讓鎮上人有興趣扔錢給他,卻顯示了他的“智”。而這種“智”卻深藏在“愚”的表現形式中,看起來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如此,人們又禁不住要欽佩小威廉的機智和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