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冷遇在人生之中是難免的,關鍵是要有好對策。
求人辦事時,受到冷遇是很常見的。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或拂袖而去或糾纏不休或懷恨在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正常的。但如一概而論,則有時就會因小失大,從而影響辦事效果。因此,了解冷遇的具體情況再作不同的反應,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遭冷遇的成因而分,不外三種情況: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估計過高,對方未能使自己滿意而感到冷落。
二是無意性冷遇,即對方考慮不周,顧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對方存心慢待,使人難堪。
當你被冷落時,要首先區別情況,弄清原因,然後再采取適合的對策。
對於自感性冷遇,自己應反躬自省,進行心理調節,實事求是地看待彼此關係,避免猜度和嫉恨於人。常常有這種情況,在準備求人之前,自以為對方會以熱情接待,可是到現場卻發覺,對方並沒有這樣做。這時,心裏就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
其實,這種冷遇感是自己對彼此關係估計過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應該說,這種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這種情況,應自己檢點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適應彼此雙方。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理恢複平穩,心安而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煩惱。
有位青年到多年不見麵的一同事家去探望。這位同事如今已是商界的實力人物,每天造訪他的人很多,十分疲勞。因此,對來家的客人,隻要是一般關係的,一律不冷不熱待之。這位青年此前一心想會受到熱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熱,心裏頓時有一種被輕慢的感覺,認為此人太不夠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離去。他憤憤然決心再不與之交往。後來才知道,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針並非針對哪個人的。他再一想,自己並未與人家有過深交,自感冷落,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於是又改變了想法,並采取主動姿態與之交往,反而促進了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