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2020年初,我就打算撰寫《精力管理》這本書了,也開始著手構思整體的框架。遺憾的是,醞釀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文檔上除了一個早就定下來的書名以外,再無其他,沮喪而焦慮的我,不得不放棄。
時隔一年,重新拾起這個選題,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靈感,行雲流水般地構思出了現在的提綱。那一刻,我腦子裏冒出了“最優體驗”這個詞,並深刻地感受到全情投入帶來的興奮感與充實感,並將下麵的這段話摘錄在日記本上。
“一般人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莫過於心無牽掛、完全放鬆的時刻,其實不然。雖然這些時候我們也有可能體會到快樂,但最愉悅的時刻通常在一個人為了某項艱巨的任務而辛苦付出,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時候。”
為什麽同一個選題,在年初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時間,卻依舊一籌莫展;而到了年末,隻是以嚐試的心態重新拾起,思維卻完全打開了?前後的差別,不隻在於個人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心態與大腦的狀態。
2020年初,我剛剛告別長達一年之久的高強度工作節奏,那一年我完成了三個極具挑戰性的項目,還有其他零散的小項目,精力體力嚴重透支。盡管“難啃的骨頭”已經啃完了,但我的思維並未得到有效的恢複,想要重新在心流狀態下完成新工作任務,根本不現實。
長時間連續工作並不是高產出的最佳途徑,因為思考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別看大腦隻占體重的2%,但它需要人體25%的氧氣供給。如果思維得不到足夠的恢複,我們就會判斷失誤,降低創造力,甚至無法合理地評估風險。想要思維恢複,間歇性休息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們的手機裏有運動軟件,且裏麵有訓練課程的視頻,那麽仔細觀看一下我們會發現:任何一項運動,在完成一組訓練後,都會安排間歇性休息,目的是讓我們的體力得以恢複,繼續下一組的訓練。思維也是一樣,需要用間歇性的休息方式來獲得再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