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情緒就像一條大黑狗,行走在生活路上的我們,難免會與它不期而遇。我還能記起自己陷入抑鬱情緒中的那些感受,真的是不堪回首。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抑鬱情緒並不是抑鬱症。抑鬱情緒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成分,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特別是在遇到精神壓力和挫折的情況下,可謂是事出有因;抑鬱症是一種病理心理性抑鬱障礙,通常無緣無故地產生,即便沒有客觀精神應激的條件,也會抑鬱。抑鬱情緒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緩解的,而抑鬱症則要通過藥物和特殊的醫學治療方式才能緩解。
我能夠從抑鬱情緒中走出來,得益於每周一次的心理課上的搭檔Y。Y比我年長8歲,生性樂觀,喜歡運動,且具備強大的理性思維。陷入抑鬱情緒中的我,其實是不太願意出門見人或參加活動的,意誌力有減退的傾向,所以我對心理課也產生了一些抗拒。
某個周五晚上,Y姐發消息給我說:“明天能不能早一點來?我給你準備了一件小禮物。”我回複她說:“最近工作的事情讓我極度疲倦,好像生活都不是自己的了,整個人也感覺很不好,明天的課我有點兒不想去了。”
如果是其他人看到這樣的回複,想必不會再多說什麽,一句簡單的“好,那就下次見麵再說”,完全可以結束談話。可Y姐沒有這樣說,她直截了當地給了建議:“既然是這樣,那就更應該來了,每周一次的課是唯一可以保持的節奏了!我等你。”
就這樣,我拖著疲倦而無力的身心,出現在了周六的心理課上。心理課通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老師對理論和案例的分析,另一部分就是搭檔之間的練習。整個的環境氛圍是很好的,因為和你對話的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大都可以給予抱持和共情。
借助這個機會,我緩緩地開了口,把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煩惱、不滿、委屈、憤怒都傾倒了出來,情緒也有些失控,眼淚簌簌而下。平日裏一向活躍的Y姐,就靜靜地聽著,不時地給我遞一張紙巾。其實,如果是正常的心理谘詢,通常是不會給來訪者建議的,而是要讓來訪者自己去思考和決策。但我和Y姐之間畢竟不是純粹的谘訪關係,還有同學、友誼的情感成分,因而在聽完我的講述後,她也給了我一些小小的可行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