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人人懂得,人人會說,但“懂得”、“會說”與實際操練有很大的距離。在古印度南方,有一戶婆羅門家的兒子,自小就飽讀群書,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村人對他稱讚有加,認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村中有一群商人準備啟程采集珍寶前,親自登門拜訪,向婆羅門子討教航海的方法。
駕船的技巧與方法,婆羅門子在書中讀到不少,他自信滿滿地對商人們說道:“對於海中的情況,我了如指掌,比方說: 航行時遇上礁石或海水倒流固然危險,但隻要掌好舵,方向準確,不急不徐,自能乘風破浪。所有掌舵的技巧與海中會遇上的情況,書中都有詳細記載,字字都在我心中,沒有遺漏。”還主動提出要與商人一同前往海中采寶。大家皆深信不疑,歡喜婆羅門子同行。
當船隻航行到海中時,原本掌舵的人突然患病死去,商人們於是公推婆羅門子擔任掌舵一職。才行駛沒多久,船隻突然遇上急流,在海上載浮載沉,迷失航向。全船的人恐慌極了,此時的婆羅門子卻手忙腳亂地掌著舵,當初的自信滿滿全都**然無存,隻是臉色慘白,喃喃自語:“書上是這樣寫的,沒錯啊!”一陣慌忙後,仍不見船駛離急流外,最後整艘船沉入了海底。
道理人人懂得,人人會說,但“懂得”、“會說”與實際操練有很大的距離。有的人滿腹經綸,卻不會做人處事,讀書再多也是枉然;有的人雖目不識丁,卻懂得將古聖先賢的智慧,運用在行事待人上。
紙上談兵,無法成就大事業,隻能讓自己活在自己認定的小格局中,走不出去。學習佛法也是如此,懂得文字名相,不知深入義理,認真修行實踐,也隻能做個門外漢,看不到門內的風光。修學佛法,須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才能達到目標;儒家也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唯有行解並重、知行合一,將所學靈活運用,才可以自他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