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語錄】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也。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正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語錄精解】
所以強者是由弱小積聚而成;有餘是由不足積累而成。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道術”的體現。所以,外表親密而內心疏遠的人,要從內心入手遊說他;內心親密而外表疏遠的人,要從表麵上入手去遊說他。可以根據對方所疑惑的問題,來改變自己遊說的內容;根據對方的表現來判斷遊說活動是否見效;根據對方的答辭來確定自己遊說的要點;根據情勢的變化來征服對方;根據對方的所厭進行權衡,確定利弊;根據對方所慮對之申斥,加以防範。揣摩之後對其施以恐嚇;抬高對方之後,策劃行動;削弱對方之後,加以扶正;驗證對方真假後,再決定是否響應他;擁堵對方後,加以阻塞;混亂之後,迷惑對方。這些就叫做計謀。
中國傳統思想中,“知行合一”是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但由於儒學是經世之學,因此更強調“行”,也就是實踐的意義。《尚書》中說:“非知之艱,行之唯艱”,提出了知易行難的觀點。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力行”被看成了君子的一個標誌。看某人品質如何,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實際行動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這種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實學”的重要內容。
揚雄在《法言》中說:“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把行擺在了言的前麵。朱熹也說:“知之主要,未若行之之實”,“行不及言,可恥之甚”。有人進一步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認為知就是為了行。隻有付諸實行了,才能說取得了真知,否則就不是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