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精進:向鬼穀子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認清情況,隨風而“倒”

字體:16+-

【鬼穀子語錄】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語錄精解】

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事理,這就是計謀與內情不相合,臣子就算有好的謀略也不被國君所用,那麽就應該隱居山林。對於那些自以為聖賢、自鳴得意的君王,說客可以奉迎他,獲得他的信任後再慢慢說服他,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國君征召自己,則應該主動去迎合,接受任命,為其所用。如果另有所慕,不願合作,就要利用社稷大廈將傾之機,將職權還給君王。去就之際,要反複權衡,見機行事,運轉自如,就像圓環旋轉往複一樣靈活,使人搞不清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才算是掌握了去就進退的真正秘訣。

曾國藩憑著自己幾十年的仕宦生涯,對封建社會官場的險惡看得最清楚,深知一入仕途人則毫無“自由”,即使是一隻猛虎,也隻能變成犬鼠可欺的可憐蟲了。韓非子“寓言”中就有“伏虎於匣”一節,意思是說老虎在深山,在野獸中稱王稱霸,一入牢籠就會搖尾巴乞求同情,不論“虎性”是否改變,都不能不屈服於現實。為虎設籠不是為了防備老虎,而是要讓虎入牢籠,使那些害怕老虎的人能夠製伏老虎。但是,幾千年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誰能改變得了?更何況,一個有抱負的人不借助權力可以說是毫無作為的。因此,出進官場之局,處居江湖之遠,就十分難以決斷了。

曾國藩自己對出處之際雖然感到難以決斷,但憑他的老到經驗還是能夠掌握火候的。這裏說的是對其九弟曾國荃出處之疑的安排,可見曾國藩的韜晦。

曾家兄弟為大清朝把老命搭上了好幾條,尤其是曾國荃攻下太平天國天京(今南京)城,用曾國藩的話說是千古以來最艱難的一次攻堅戰。攻占南京後,曾家成為大功臣,按曾國荃的設想,清廷應功高厚賞,自己該做個總督巡撫,享享清福了。可是,清政府對這位敢作敢為的曾九最不放心,曾國荃雖讀過幾年書,但學識淺薄,急功好利,老饕之名滿天下,尤其處死李秀成後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清政府對他也最不放心,欲其速離軍營而不令其赴任浙江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