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很多年輕人對於自己的工作不是很理解,並持有懷疑和輕視的態度。特別是那些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經常嘲笑自己“像蘑菇一樣生活”。後來,這一說法就被用來形容很多組織對待新人的管理方法,即“蘑菇原理”。
剛踏進職場的新人,經常會麵臨這樣的處境:像蘑菇一樣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被部門重視,隻做一些打雜的活,到頭來還要被澆灌一些“糞土”,無端地遭受指責和批評,或是替人背鍋,得不到必要的指導與提攜。他們原本躊躇滿誌,一心想要大展宏圖,可現實的情景卻跟理想中大相徑庭。
其實,不必為此現狀而憤憤不平,對於成長的年輕人來說,蠶繭是羽化成蝶之前的一種磨練。初入職場,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也不具備擔任重任的能力,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慢慢成長和沉澱。況且,工作不僅僅是做事,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還要具備各種社交能力。職場新人需要在“蘑菇期”內,逐漸適應商場中的行為模式與遊戲規則,完成身份和角色上的轉變。
對於年輕人而言,從底層做起,從最簡單的事務做起,是成長和成功不可或缺的過程。能力需要在實踐中積累,隻有在真實的工作中,在具體的、看似瑣碎的事務中,才能逐漸地掌握處理問題的技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剛走出象牙塔之際,更需要的是腳踏實地,而不能妄想著一夜之間出人頭地,畢竟萬丈高樓也是從平地蓋起來的。
作為“蘑菇”,也不要一味地消沉和埋怨。這種方式除了能夠使情緒得到一時的宣泄,無法改變任何東西。隻有用積極的心態去迎接那些考驗和磨煉,在經曆的每一件事中汲取養分,並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職業規劃,才能一步步長成有競爭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