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學入門:理解真實世界的88個經濟學常識

06.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實現對資源的最優配置|市場經濟

字體:16+-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負盛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仿佛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怎麽理解這番話呢?通俗解釋就是,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個人滿足,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但在這樣做的時候,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社會利益,並且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更大。這隻“看不見的手”,其實就是人們自覺地按照市場機製的作用,自發地調節自己的行為,並實現消費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

曼昆的第六大經濟學原理,要講述的正是上述內容: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這雙看不見的手,可以實現對資源的最優配置。那麽,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究竟發揮著怎樣的神奇魔力呢?

市場提供了一種機製,讓人們相互進行交易,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在價格和利益的激勵下,各自都會作出相應的選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市場調節。市場調節如同一雙無形的手,而價格就是無形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

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市場上的白菜賣1.5元一斤,蘿卜賣8毛錢一斤,那麽農民們就會紛紛決定要多種白菜,把原來種蘿卜的地方改種白菜。不久後,大量的白菜流入市場,而蘿卜卻沒有人供應了。過量的供給導致白菜價格狂跌,從原來的每斤1.5元變成了每斤5毛錢。麵對這樣的情況,農民們開始琢磨,再種白菜已經不賺錢了,甚至還可能虧本,於是又開始改種蘿卜。當大量的蘿卜湧入市場後,蘿卜的價格又變得和當初過量供給的白菜一樣了。如此反複,市場就呈現了供需趨於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