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一天,列車在英格蘭的大地上飛馳。車上坐著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庇古,他一邊欣賞著窗外的風景,一邊對同伴說:“列車在田間經過,機車在田間經過,機車噴出的火花飛到麥穗上,給農民造成了損失,但鐵路公司不用向農民賠償。”
時隔70年後,相似的一幕重演了。那是1971年,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斯蒂與阿爾欽同遊日本。他們在高速列車上看到了窗外的禾苗,想起了庇古當年的感慨。於是,他們詢問列車員,鐵路附近的農田有沒有因為列車而遭受損害,導致減產?列車員說,情況剛好相反,飛速奔馳的列車把吃稻穀的鳥都嚇跑了,農民們受益不少。可是,鐵路公司不能因此向農民們收取“趕鳥費”。
上述的兩個經濟學故事,都是在闡述同一個現象:市場經濟不是無所不能的,它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這種情況被稱為“市場失靈”。從定義上講,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與勞務的情況。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壟斷
在資源配置的稀缺性和規模收益遞增的作用下,市場往往由一個或幾個廠商壟斷。在這種狀況下,壟斷廠商利用其市場控製力,製定與均衡價格相背離的價格,來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由於壟斷導致了較高的價格和較低的產量,消費者剩餘減少而生產者剩餘增加,資源的配置很難實現帕累托最優。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在使用上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所謂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使用某件物品並不妨礙其他人同時使用這件物品;所謂非排他性,是指技術上無法將不為之付費的人排除在該物品的受益範圍之外。在現實經濟中,公共物品是廣泛存在的,因為它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消費者們都想無償使用這些物品,就出現了“搭便車”的現象,即不支付成本但可以獲得利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