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世上的每一刻都要呼吸,所幸大自然饋贈的空氣是免費的。然而,有一位日本商人,利用現代技術將山穀和草地上的清新空氣製成了“空氣罐頭”,向久居鬧市、飽受空氣汙染的市民出售。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空氣明明是免費的物品,為何製成了“空氣罐頭”就可以進行買賣了呢?商品這個東西,究竟是怎麽定義的呢?
所謂商品,就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就無法成為商品。空氣是人類生活必需的東西,但它自然而然地存在於世界中,不是勞動產品,所以不能夠叫做商品;其二,商品必須要用於交換,如果不是用於交換的,即便是勞動產品,也不能稱之為商品。最簡單的例子,古代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自己種糧食自己織布,雖然都是勞動產品,但隻供家庭成員自己使用,沒有用來和其他人交換,所以也不是商品。
商品不是從人類出現時就有的,而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
商品的產生,需要具備兩大條件:其一,社會分工;其二,所有權不同。
社會分工是商品產生的基礎。有了社會分工以後,每一個勞動者隻能從事某些局部的、單方麵的勞動,隻能生產某些或某種單一的產品。可是,人們的需求是多樣的,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生產者就要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去交換自己不生產卻又需要的產品。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構成了商品經濟。
所有權不同是商品得以存在的前提。由於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所以才會出現交換的行為。在私有製條件下,產品交換的雙方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成為經濟利益的對立麵,這就決定了雙方的交換必須是等價的,要遵從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正因為此,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就變成了以直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