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學入門:理解真實世界的88個經濟學常識

10.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線

字體:16+-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十是“菲利普斯曲線”,最早由新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提出,是用來說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係的一條曲線。

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可能是負數。依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所以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係。

換而言之,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時期,此時的工資和物價水平都比較低,因而通貨膨脹率也比較低;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於繁華時期,此時的工資和物價水平都比較高,因而通貨膨脹率也較高。所以說,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的關係。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就麵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人們希望降低失業率(降到自然失業率水平以下),就必須接受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這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延伸。

需要說明的是,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替換關係隻在短期內存在,它們之間不存在長期的權衡取舍。因為國家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予以高度重視,會通過宏觀調控把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控製在“臨界點”以內的安全範圍,絕不會坐視不理。

無論怎樣,了解這一重要的經濟學原理,對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益處的,尤其是在麵臨失業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分析自己失業的原因,準確地為自己的失業歸因和定位,走出消極抱怨的負麵情緒,更加理性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