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學了心理學以後,有什麽變化嗎?”
我說:“有啊,自打學了心理學,我變得越來越‘喪’了!”
當然了,這是一句玩笑話,我說的“喪”並不是墮落,而是一種接納自我的力量。毫不誇張地說,活了這些年,但我直到現在才逐漸學會呈現自己真實的樣子。
前段時間,在谘詢技能課上,我扮演了一次來訪者。然後,我就把自己碰到的苦悶事,全都吐了出來,甚至在並不是特別了解、特別熟悉的兩個搭檔麵前,爆粗口宣泄內心的憤怒。換作幾年前,這樣的事我絕對不會做,也不敢做。
記得那是2016年秋,我開車帶著一個女性朋友,一不留神犯了“路怒症”,冒出了一句罵人的話。當時,也真的是因為情急,對方司機野蠻駕駛,險些發生碰撞。可是,就因為那句罵人的話,我難過了整整一個星期。事後,我還找了一位心理老師,述說內心的自責。
那時的我,可能真的是覺得,說髒話是不好的(當然,現在我也這樣認為),在任何的情境之下,都要做一個性情美好的人。這全是雞湯文裏傳遞的東西:你要寬容,你要善良,你要大度,你要放下……這樣的你,才是美好的。
天真的我,就這樣輕信了,並傻兮兮地按照這個標準嚴苛地要求自己。一旦我憤怒了、發脾氣了、懟別人了,我立刻就萌生了負罪感,覺得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不被喜歡,害怕被人品頭論足。最要命的是,哪怕我真的不開心,為某些事情痛苦時,我還要在心裏默默地勸慰自己:“你太鑽牛角尖了,你不夠豁達……”
結果如何呢?當我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想開點兒、要學會樂觀、要接納殘缺的真相,而自己卻又沒能體會到“心裏真的舒服了、我真的想明白了”的感受時,我的狀態比之前更糟了,就像是給自己挖了一個更深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