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認識自己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沒辦法給出答案。因為人對自己的認識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帶著情感與態度,伴隨著自我評價的感情,即對自己是充滿好感還是憎惡,是滿意還是不滿意。
尼采說過一句話:“每個人距離自己都是最遠的。”言外之意,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最容易忽略的也是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在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特別是在身處逆境的時候,我們更傾向於自我攻擊、自我貶低、自暴自棄。
哈佛大學心理研究中心的資深教授喬伊斯·布拉德認為:自我評價是人格的核心,它影響到人們方方麵麵的表現,包括學習能力、成長能力與改變自己的能力,以及對朋友、同伴和職業的選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強大、積極的自我形象,是為成功做的最好準備。相反,真正會打敗我們的,不一定是外界的環境和事件,而是消極的信念與自我評價。
這很像自然界的狼與馴鹿的關係,它們在同一個地方出生,又共同生長在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荒野。多數時候,它們都是相安無事地在同一地方活動,狼不會去騷擾馴鹿群,馴鹿也不害怕狼。然而,就在這看似一片平和的時候,狼會突然向馴鹿發出襲擊,馴鹿驚慌而逃,同時又聚成一群,以確保安全。
在這個過程中,狼群其實早已經盯準了目標。在追與逃的遊戲裏,會有一隻狼冷不丁地從斜刺裏竄出,迅速地抓破一隻馴鹿的腿。遊戲結束後,沒有馴鹿犧牲,狼群也沒有得到任何食物,但它們已經做好了標記。第二天,同樣的一幕會再度上演,依然會有一隻狼從斜刺裏衝出來,再去抓傷那隻已經負傷的馴鹿。
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狼從不同的地方竄出來當獵手,攻擊同一隻馴鹿。那隻可憐的馴鹿,舊傷未愈,又添新傷,逐漸喪失了大量的氣力和血,且在屢屢被侵襲後,它也喪失了反抗的意誌。當它越來越虛弱時,就不再對狼構成威脅。此時,狼群就會群起而攻之,將其變成腹中之食,飽飽地吃上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