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那兩年,阿凱一直處在極度焦慮的狀態中,情緒也起伏不定。唯一的發泄方式,就是在網上寫點東西,理解的人給些隻言片語的安慰,不理解的人笑笑就飄過,看不懂的人說他是在“發神經”,活得虛無縹緲。
其實,阿凱的焦慮不是無緣無故的,許多人都經曆過:不敢去想未來,不知道明天在哪兒?
走出象牙塔,漂泊在異鄉,手裏攥著僅有的幾百塊錢,租著一間簡陋的房子,每天去網吧投簡曆,把城裏的各個區都跑遍了,可兩個月下來,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手裏的錢越來越少,瞅著昔日的同學朋友都漸漸穩定了下來,阿凱心裏不由得著急和恐慌。
最難受的,是父母打電話來詢問近況時。實話實說,阿凱麵子上掛不住。父母供養他多年,好不容易盼到了大學畢業,總以為就熬出頭了,要知道他連工作都沒找到,怕是心裏會失望。而阿凱能做的,就隻有違心地報喜不報憂,說自己一切都挺好,掛了電話之後再偷偷地抹兩滴眼淚,倒不是覺得委屈,而是體會到了生存的艱難和無奈。
沒畢業時,阿凱想著繁華的城市裏,遍地都是施展才華的機會,就像鄉村田野裏盛開的小野花那般。可真的走進了社會,才知道多數人不過都是湊合著過日子,總得先在這個無親無故的城市裏活下來,才有資格去談夢想。
第一份工作,每個月工資1200塊錢,阿凱接受了,因為別無選擇。月底發工資,按照天數計算,他拿到了400塊錢。那400塊錢,對於當時的他來說,儼然就是救命的稻草,他握到手心出汗,心裏默念著一句話:終於可以生活了。
當日子逐步進入正軌時,生存的壓力基本上已經被解決掉,至少他可以租得起便宜的房子、吃得起小餐館的飯菜。然而,最初的那份焦慮卻沒有隨之消散,反而愈演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