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外界的批判,無法定義你的好壞

字體:16+-

我們在一生中要作出無數個決定,大到婚戀、擇業,小到購物、出行。但無論做哪一件事情,我們都免不了要谘詢他人的意見,抑或是被他人所評議,而這些外部環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通常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

索伯格教授是史學界的專家,編撰過很多書籍,成果斐然。學生們都希望老師能夠寫一本回憶錄,把曆經的風雨講給更多的人聽。索伯格教授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回憶錄,學生幫他聯係了一名知名出版社的編輯。編輯很感興趣,花了一周的時間通讀了全稿後,聯係了索伯格教授,表示他們願意出版這本書,隻是有些地方需要做一些改動。

索伯格教授聽聞回複後,表示自己最近很忙,但會盡快修改稿子,寄回出版社。可是,兩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編輯一直沒有收到索伯格教授的修改稿,詢問之後得到的回答是索伯格最近很忙。無奈之下,那位編輯隻好委托當時聯係他的那位學生,請求他去問問教授實情。

學生前往老師家拜訪,在老師的書房裏,他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書架最高層的那本厚厚的書稿。書稿的表麵已經落了一層灰,看來老師已經打算把它束之高閣了。學生委婉地詢問稿件修改的進展,索伯格教授說:“再等等吧,我還沒有想好。萬一改得不如出版社的意,我寧願不出版了。”

學生瞬間就明白了老師的想法。原來,是編輯對文稿的改動意見讓索伯格教授產生了焦慮和怯意。他雖然編撰了一輩子的書,但因為之前都是其他人的創作,其質量跟他沒有絕對的關係。可這一次是自己的回憶錄,他開始擔憂外界的評價了。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特別是當我們準備做一項重要的決定,或是投入到某項事業中時,我們腦海裏最先閃現的,就是怕別人的閑話。這時,內心的焦慮就會讓我們產生逃避和拖延的傾向,甚至會想:“我能做好嗎?”“別人都不曾這樣做,我可以嗎?”“我的出身如此卑微,會不會被人看不起?”當這些念頭湧上來時,整個世界頃刻間似乎都成了我們的敵人,周圍都是嘲笑和譏諷的聲音,仿佛所有人都在用尺子衡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