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午餐真是太難吃了,根本不值二十塊錢!”
“憑什麽她的工資比我多,職位比我高?”
“為什麽別人能幸福,我卻遇不到真愛……”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是的,抱怨的話幾乎人人都說過,抱怨的人處處都有,被抱怨的事更是五花八門、雜亂不清。聽著這樣的言辭,讓人覺得生活簡直是一團糟,沒有順心的地方。更要命的是,抱怨者本身對於抱怨這件事秉持著孜孜不倦的態度,可以就某個話題無休止地抱怨下去!
那麽,問題來了,抱怨真的隻是控製不住情緒嗎?
抱怨的背後,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心理在作祟呢?
在這裏,我想談談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名作《等待戈多》,這是一部很有代表性意義的悲劇,也能帶給人不少的啟示。
故事發生在鄉間的一條小路上,兩個流浪漢在此等待戈多。至於戈多是誰,為什麽要等他,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在等待中,他們沒事找事,沒話找話,吵架、上吊、啃胡蘿卜……猛然傳來一陣響聲,兩人一陣驚喜,以為是戈多來了,卻發現是空歡喜一場。夜幕降臨,其中一個流浪漢提議離開,另一人也同意了,可兩人仍然坐著不動。
到了第二天,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兩個流浪漢再次相遇,開始重演昨天發生的事。他們重複前一天的言語和動作,沒完沒了地說話以打發時間。到最後,其中一個流浪漢又提議走,另一個人也答應走了,可他們依舊像昨天一樣,坐在原地不動。
這幕荒誕劇借助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而戈多不來的情節,暗喻人生是一場無盡無望的等待。可把這個情節延展一下,放在抱怨者身上,卻發現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所有的抱怨和批評,都沒有實質性的見解,也沒有采取要改變現狀的行為,隻是站在原地不停地重複著同樣沒用的話。